(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鄖陽區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打造“幸福食堂”,多元供給助餐服務,解決老年群體就餐難題,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一體建設,讓老人有處吃。聚焦老人就近就餐需求,摸情況、定政策、優服務、全納入,建起15分鐘助老就餐圈,讓老人“食”在社區。開發老年人就餐服務平臺,將城區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低保、特困等困難對象和80歲以上老年人身份信息全部錄入就餐服務平臺,并在食堂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老人刷臉就餐,目前已錄入近2千余人,日活躍人群達30%。
公益助餐,讓老年人吃得起。聚焦老年人消費能力,堅持公益助餐。采取“民政補一點、商戶讓一點、社會捐一點、群眾出一點”方式,民政部門整合項目資金18萬元,搭建智慧就餐服務平臺,老人刷臉即可享受助餐補貼。“公建民營”的幸福食堂免收房租,食堂為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就餐優惠,采取充值就餐的方式,充值100元,商戶補貼50元,老人就餐成本降低1/3以上。“民建民營”的幸福食堂,城區60歲以上低保戶、特困戶、失能人群和80歲以上所有老人享受區民政局每餐1元的直接補貼,確保老人吃得起。
精細運營,讓老人吃得好。聚焦老年人“能吃飽”更要“吃得好”的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讓老年人暢享“舌尖幸福”。幸福食堂里的飯菜既從群眾習以為常的飲食出發,又從老年人就餐需求出發,提供偏軟偏爛、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探索互惠積分,老年人在就餐后可以幫助食堂收餐盤、擦桌椅等,積累積分,兌換就餐券或其他生活用品。區民政局聯合保險公司按照20元/人的標準為老年人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兜底就餐安全,打消食堂顧慮。按學校標準推行菜品留樣,食品安全一票否決,確保老年人在食堂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提升服務,讓經營可持續。聚焦幸福食堂品質提升,在運營中持續改善軟硬件設施,優化運營服務水平。區民政局牽頭,制定幸福食堂星級評價標準,鼓勵老年人在菜品、環境、服務等方面進行滿意度評價,服務質量不優、態度不好、服務對象投訴量大,反響強烈、食品安全出現問題、排名末位的實行“幸福食堂”摘牌。各社區全面排查臥病在床、行動不便的老人數量,一對一提供包聯服務,將食堂的飯菜送餐到家。將“幸福食堂”“黨建引領互助養老”等經驗模式進一步推廣,在鄉鎮集鎮以“公建民營”“民建民營”方式建設1-2家幸福食堂;在農村,結合人口分布和資源分布特點,隨灣就片利用閑置房屋建設“共享食堂”,城關鎮黃土梁村幸福食堂采取食品糧油共籌,服務加工由村集體統籌,80歲以上老人一元一餐,70-79歲老人兩元一餐,60-69歲老人三元一餐,日就餐量達30余人次,讓老人就近享受公益助餐服務,從“吃飯愁”走向“食無憂”。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