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市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動員大會在海安召開。大會動員全市上下學習借鑒浙江先進經驗,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百村示范、農村人居環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建設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資料圖片)
近年來,海安市全面落實中央、省委和南通市委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通過示范引領、整村推進、全域提升,扎實推動“三農”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安全責任制、富民強村等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入選第五批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盛夏7月,作物旺長,俯瞰海安城東鎮品建村,條塊分明、阡陌縱橫的高標準農田上,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滿眼綠意連成片,田塊與田塊之間溝渠分明,“其耕澤澤,載獲濟濟”,農戶們在希望中靜候著秋實豐收。
“而正是這塊村民的致富田,當初部分區域還是棚戶、荒地、墳地。”城東鎮品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姜小亮介紹,在建設過程中,村里面堅持“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方式,村營收入從2018年的49.3萬,躍升到現在的174.29萬元。按“人口+農田”數量配股進行分紅,每股分紅由2021年的78元提升到現在的83元。
此前,村里投入40余萬元,建設了農民實訓基地、農產品展示中心、農產品電商直播間等,“今年,我們打算投入建設180噸烘干、倉儲產業,服務區域整個6500畝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實行有償經營,預計每年增加30萬集體收入。”姜小亮說。
立足本土優勢,做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文章。海安堅持興產興業,持續發展壯大“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條魚、一根絲”五大特色產業,深度挖掘和開發“鄉土”優質資源,因地制宜做大做強“一村一品”。同時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積極招引村級二三產項目,建強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持續深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改革,著力打造強村“新引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色,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態為支撐。
7月8日上午,大雨過后,海安迎來了久違的晴天。李堡鎮蔣莊村的公園里,村民周克富正帶著孫子在公園肆意感受田野微風帶來的涼爽。“以前村里面只有家門口能轉轉,現在不一樣了,有游園、有廣場,能散散步,跳跳廣場舞,生活很愜意。”周克富說。
李堡鎮蔣莊村曾是純農業村,一不靠集鎮,二不靠交通要道,三不靠主要城區,是典型的“三不靠”的地方。近年來,蔣莊村按照“鄉村振興”總體要求,在創建縣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同時,同步規劃創建“孝賢聚德 和美蔣莊”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
“我們以蔣莊四件寶‘婆媳好,瓜果香、生態美,夕陽紅’為抓手,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通過‘逐戶過堂、逐組過關、每季評選、每年評優’推動村莊環境整治大行動。”海安市李堡鎮蔣莊村黨總支書記杭海峰告訴記者,目前,村域內建有尾水濕地公園和小型污水處理泵站,建設污水管網2000多米,180戶村民生活污水進入管網,實施2.0版農村分散污水處理設施960戶,生活污水處置率達70.8%。
在改善村居環境的同時,蔣莊村還集中發展點電商服務,形成直播聚集地,通過電商平臺的搭建,培訓一批帶貨直播達人,把蔣莊多種優質農產品推廣出去,打響品牌,做大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今年我村又提出了進一步打造‘席地而坐’令城里人向往的美麗宜居鄉村。”杭海峰表示,蔣莊村將堅持用美麗鄉村撬動“美麗經濟”,讓蔣莊村蝶變成一個環境優美、怡人宜居、民風淳樸的美麗鄉村、文明鄉村。
持續提升,久久為功。以全域整治為抓手,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海安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推動從人居環境從“局部美”邁向“全域美”,從“外在美”蝶變“內涵美”,從“一時美”轉化“長久美”。當前,“百千工程”已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海安將錨定南通市委“百千工程”實施目標,強產業、抓示范、促增收,全力打造蘇中新魚米之鄉“海安樣板”,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通新實踐作出海安貢獻。
通訊員 顧愛東 姜明
校對 李海慧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