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靈渠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內,建成于公元前214年,全長37公里,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使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得以貫通,于2018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日前,靈渠博物院正在積極申辦2026年世界運河大會,探索中國運河在新時代的“堅守與復活”。
“受益于古人的智慧,興安縣城從古至今極少發生大規模的洪澇災害。靈渠作為一條古運河,至今仍發揮著灌溉、排洪、生態補水等作用。靈渠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一塊金字招牌。” 靈渠研究會會長劉建新說。
靈渠的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 等組成,附屬工程由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橋梁等組成。主要設計原理是采用大、小天平和鏵嘴組成的分水設施將湘江截流,形成“七分入湘三分入漓”的巧妙分水引流模式。靈渠的科學選址、巧妙設計和精當施工,體現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水平。靈渠的建成,使秦朝實現了對我國南方的統一,促進了中原與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與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興安縣 成立靈渠博物院,實施靈渠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系列工程,推動靈渠保護修繕、保護立法、價值研究、文化展陳、靈渠補水、南渠復航、環境整治、靈渠申遺、適度利用等九大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跨越兩千年風霜雪雨的古老靈渠,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興安縣依托靈渠豐富 的水利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葡萄、草莓、柑桔、水稻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創建特色農業示范區。目前興安縣已在靈渠兩岸創建了2個自治區級特色農業示范區,總面積達8.2萬余畝,2022年示范區農民人均年收入達2.7萬元。
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靈渠擁有別具一格的旅游吸引力。截至5月份,靈渠景區今年共接待游客10.05萬人次,同比增長261.94 %。在此基礎上,興安縣大力挖掘靈渠的旅游潛力,全力做好湘江“紅”、山水“綠”、靈渠“金”文旅融合的“三篇文章”,強力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不斷加快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