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一些養老服務機構和企業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等名義,以“高利息、高回報”為誘餌實施非法集資活動吸收老年人資金,給老年人造成嚴重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存在重大風險隱患。6月15日,民政部針對這些情形發布風險提示,提醒老年人自覺遠離非法集資。
根據風險提示,養老服務領域的非法集資表現形式主要分為假借養老服務機構名義、提供“養老服務”、投資“養老項目”、銷售“老年產品”、享受“旅居養老”為名進行非法集資五種情形。
在這些情形中,一些企業沒有養老服務機構實體,沒有實際收住老年人并提供照料護理服務,但通過臨時租用養老服務機構場地開展活動、宣稱與養老服務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碰瓷”養老服務機構,以辦卡返利、福利補貼、享受折扣等形式,誘騙老年人辦卡儲值非法吸收資金。
一些機構明顯超過床位供給能力承諾服務,或者超出自身可持續盈利水平承諾還本付息,以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預交“養老服務費用”等名義,通過向老年人收取高額會員費、保證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
還有一些以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銷售虛構的養老公寓、長期出租養老床位、“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項目等名義,以承諾高額收益、返本銷售、售后返租、約定回購為幌子非法吸收資金。甚至還有的打著“健康養老”名義,實際上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以醫療名義給老年人推廣銷售所謂“保健”相關用品,采取商品回購、寄存代售、消費返利、免費體檢、贈送禮品、會議營銷、養生講座、專家義診等方式,以承諾消費返利或給予其他投資回報為誘餌非法吸收資金。
隨著“旅居養老”興起,一些以邀請老年人低價甚至免費旅游,或者考察所謂“旅居養老”項目為名,通過儲值返利、投資分紅、積分養老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案例也屢有發生。
對此,民政部發布風險提示稱,在這些類型的非法集資案例中,不法分子承諾的高額利息主要來源于老年人繳納的費用,屬于拆東墻補西墻。一旦資金鏈斷裂,高額利息無法兌現。一些機構和企業根本不具備提供服務的能力,而是通過虛假宣傳騙取老年人信任,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往往無法得到滿足。老年人一旦參與,不但追贓挽損難度大,而且本金難以追回。
民政部提醒廣大老年人,按照《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等有關規定,對非法集資人、非法集資協助人將嚴肅追究法律責任,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對帶有投資返利性質的承諾,老年人應謹記高回報伴隨高風險,認清高額利誘背后隱藏的巨大風險,自覺遠離非法集資,防范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如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可立即向有關部門舉報。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