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百姓幸福感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城市更新迭代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通川區聚焦群眾所期所盼,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著力打造幸福宜居家園。
(資料圖)
鳳凰小區
鳳凰小區是鳳凰頭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鳳凰小區,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地面道路鋪設、文化墻裝飾、外墻門戶改造等施工,經過改造后的鳳凰小區雛形初顯,展露出她新的“容顏”。
正在進行地磚鋪貼
“目前,小區已完成90%的工程量,現在已完成管網、弱電強電的改造,以及綠化的打造,接下來將進行車行道和停車位的黑化,以及一部分店招美化。我們力爭在這個月內完成該項目的全部施工,下個月進行修補清理,確保盡早完成所有工程量。”現場施工負責人羅昌勝說道。
文化氛圍打造
鳳凰小區位于老城區中心位置,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內有13棟居民樓323戶住戶。由于修建年成已久,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公共配套設施已不能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影響著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
“原來我們這個小區看起還是臟亂差,道路也是坑坑洼洼的,管網就像蜘蛛網一樣,影響觀瞻,也存在安全隱患。”談起改造前的小區,鳳凰小區的老住戶李富昌深有感受。
改造后的鳳凰小區大門
民生工程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的所期所盼。為著力改善鳳凰小區片區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通川區投入資金2200余萬元,以消除安全隱患、強化基礎設施、完善小區功能,提升小區品質為著力點,對小區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截至目前,已實施管網及雨污系統分流約1000米、化糞池清理22個;整治強弱電線路約1246米;道路修整、鋪磚約2萬余平方米、規范停車位122個;小區綠化提升4100平方米,同時,在小區內增設完善了消防設施、健身器材、休閑設施,從地下到地上的全方位改造,讓小區面貌也從臟亂差蛻變為“靚凈美”,著力實現小區面子美、里子實。
“現在環境大變樣了,道路也平整了,原來的蜘蛛網也規范好了,地下的管道也更換了,不存在污水橫流,我們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期待。”鳳凰小區居民王永陽說道。
院棚巷是達城人熟悉的一條老巷子,承載著達城人的美好記憶。如今,經過改造后的院棚巷路面平整、店招規范美觀,墻上的文化氛圍營造讓巷子增添了幾分韻味,小巷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年71歲的嚴輝,在院棚巷經營裁縫店30多年,親眼見證了院棚巷的舊貌換新顏。
改造后的院棚巷
“現在通過政府打造后,路面很平整,路燈也安起,每個門市招牌都是統一的,整個巷子亮堂堂的,我們在這里生活感覺很舒暢。”居民嚴輝說道。
聚焦民生關切,將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近年來,通川區堅持“外觀有顏值、業態有活力、文化有特色、管理有秩序”的工作思路,以“點單式”改造、因地制宜、滾動推進的方式,以解決居民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重點破解停車難、管線破亂、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促進城市品質提檔升級,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2023年,全區老舊小區開工改造68個,主要涉及西圣寺片區、田壩片區、羅江片區等項目。截至目前,已全面完工12個小區,工程進度已完成85%。
下一步,通川區將以打造“居者心怡”的幸福宜居首選地為目標,始終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精準發力、聚焦重點、補齊短板,在完善基本功能、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居住品質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不斷加快老舊小區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用實實在在的成效回應群眾期盼,讓老舊小區改造惠及更多群眾。
稿件原創,轉發請注明出處
融媒體中心記者:周麗清
編輯:周麗清
編審:張 爽
總編:肖曉宏
點個在看哦↓↓↓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