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魚
01
阻止地價下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場土拍,折射出了人性本私的客觀現實。
5月10日,南京完成了今年第二次集中供地。原計劃推出的11宗地,但其中1宗在前一天終止,只推出了10宗地。
被推出的10宗地塊,3宗觸頂,2宗溢價,5宗底價,分化非常明顯,整體熱度并不高。
這次話題的來源,就是那宗在開拍前終止出讓的橋北G02地塊。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只給了一個套話理由:因故。
但根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這宗地之所以提前終止,是因為周邊業主不讓低價賣地。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披露,“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產人透露,本地朋友圈都在說(2023G02地塊)周邊好多業主去有關部門反映,不同意賤賣土地。”
此外,早在今年4月份,就有人在人民網留言板反映南京2023G02地塊起拍價之事。
帖子的標題為“7年前土地起拍價為何比現地價貴”,留言表示:
“南京市江北新區G02地塊起拍樓面10187元/平方米,最高限價11654元/平方米,相鄰500米的中建國熙公館(浦熙雅園) 2016年拿地價格23083元/平方米,7年后為什么地價反倒降了10000多元/平方米?”
而南京市江北新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回復稱:
“2016年正處于土地市場的上升期,中建國璽公館地塊的起拍樓面價為13031元/平方米,是根據地塊當時的周邊商品房價格測算得出。”“房地產市場具有周期性,目前地塊周邊二手房價格較低,二手房次新房單價23000元/平方米左右、老小區單價18000元/平米左右,成交量較小。”
02
螳臂當車而已
官方已經解釋得很明白,地價定價是根據周邊價格而定。目前地塊周邊的價格已經下跌,而且成交量偏弱,地價才從之前的2.3萬元降低至如今的10187元/平方米。
土地定價出讓,并不需要為周邊的老業主們負責,這是一種市場行為。業主們阻止地價下跌,沒有任何依據可言。
這是比聯合漲價還要惡劣的行為。聯合上漲二手房價格,畢竟房子是自己的,有自己的決定權。但阻止政府低價賣地,這是干預行政活動。
是當時買房的時候,簽署了周邊地塊不會降價的合同?還是開發商有口頭承諾?
地價與房價的漲跌,本就是市場行為,難道房價和地價只能漲不能跌?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我更接受第三種觀點,人性本私。
人是復雜的生物,很難簡單以善和惡一刀切,但人性本私卻是絕對的。小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玩具不給別人玩,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拼命吃。
他們阻止地價下跌,并不是擔心政府賣地收入減少,而是擔心自己的房價會進一步被拉低。
然而,如今的市場環境,大趨勢已經形成,又何必螳臂當車。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南京4月份的樓市已經轉向。
據同策南京咨詢研究中心數據,4月南京全市住宅市場供應43.98萬平方米,環比下降37%;成交61.72萬平方米,環比下降36%;成交均價28909元/平方米,環比下降7%。
二手房方面,4月份全市二手房成交11318套(含高淳、溧水),環比下跌13%。
此外,南京的二手房掛牌量鏈家網上已經沖破了17萬套,創下了歷史新高。3月上旬還只有15萬套。
這說明,扎堆離場的人,仍在加劇。而且根據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披露,南京二手房掛牌房源中的調價房源,有79.96%在降價。
不光南京,目前熱點城市二手房掛牌房源中的降價比例大體亦是如此。
諸葛找房披露,4月份熱點城市二手房調價房源中,降價比例比3月份進一步擴大,達到了86.3%。
大環境如此,去年以來自上而下的托底救市,都沒能改變房地產的形勢豈是幾個群魔亂舞的人可以阻擋的?
就像當年房價上漲很難阻擋一樣,現在房價調整的勢頭,也難擋。
君不見,4月份的房貸出現了歷史性跳水。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央行
有趣的是,4月份的存款減少了1.2萬億元,房貸負增長,再結合存款下降之下,反映消費的CPI增速創26個月來新低,逼近臨界點。唯有一個解釋合理:
還貸規模比貸款規模還要大。
03
新一輪擠泡沫大幕已經拉開
庫存量大,二手房掛牌量不斷創新高,大批在降價離場,成交量不濟。
更為關鍵的是,南京的房價已經嚴重超出了城市本身的承受力和民眾的購買力。房價收入比位居內地第7,拿著平均收入的南京人,一年不吃不喝只夠買3.85平米。
在去年肅殺的環境下,南京是救市最頻繁的城市,沒有之一,全年發布了近20道救市措施。
但依舊沒有改變趨勢。
今年一季度,在需求集中釋放,大家對未來的預期過度樂觀之下,才成就了一波中心城市的集體小陽春。
但是到月份,宏觀數據所呈現的結果,讓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所有的預期,都沒有那么容易實現。
所以,我們看到了提前還貸潮的再次上演,看到了廈門、沈陽、杭州、合肥、鄭州、蘇州等城市自3月份連續放松限購措施下,依舊沒有改變4月份的下跌勢頭。
人口見頂、城市化速率見頂、大多數城市供大于求、預期與信心缺失、心態改變,這些因素綜合影響下,中心城市在一季度短暫停歇后,新一輪擠泡沫大幕,已經拉開。
沒有收入和就業預期,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一切都不牢靠。所以,想要改變趨勢,唯有提升民眾的收入,穩定大眾的就業,才能改變預期和信心。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