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4月8日,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做四休三是一個趨勢,可以作為探索。目前我國面臨產能過剩等問題,做四休三,有效減少產能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刺激消費。
不少網友表示,雙休都沒有,還想著做四休三,不知道專家怎么想的。確實是,在我國很多私企、工廠,基本上80%以上都只有單休。連雙休都沒有,三休更是天方夜譚。甚至很多工廠、電子廠一直是三班倒,機器一直沒停過,員工上廁所都要跑著去。一個月下來可能只休息2天或者1天,連每周單休的條件都沒有達到。
由此看來,大家更關心的其實并不是什么做四休三。嚴格落實雙休政策才是大家目前更關注、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對于專家說的“做四休三可以緩解產生過剩的問題,還能進一步刺激消費。”這個說法,我是不認同的。
首先站在企業的角度,企業絕對不愿意降低產能。因為一旦降低產能,就意味著企業減少了收入,同時還要養活整個企業的員工,就得花更多的錢,這是私企絕對不會做的事。
另一方面站在員工的角度,比如一個員工每個月上班28天,月休2天,按計件一個月能收入5000元。如果按照專家的意思做四休三,那么只能上18天班,無形中一個月收入減少了1800元。在這種情況下,試問一下有多少打工者有心情、有心思、有能力去消費?
如果說,以減少工資為代價做四休三的話,我相信大部分打工者是不同意的。但是如果工資不減,要實行做四休三的政策,我相信大部分的企業同樣是不愿意的。那么,請問專家提出這個建議的意義在哪里?實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還是說專家提出這個建議,只針對公務員、國企、央企等事業單位的?
我們都知道,作為事業單位的這些專家教授,不管市場行情好壞,不管市場競爭怎么樣。他不會失業、不會挨餓,旱澇保收,只管發表自己的高談闊論就行了。至于他所提這些所謂的政策,對普通人是什么樣的影響,好像跟他無關。
所以,每當有專家提出這些高見的時候。網友總會懟上幾句:這些所謂的專家,真的是雙腳離地太久了、不食人間煙火、該下地走走了。
其實,只要這些專家到社會上走走,多去看看。他就會發現有多少人連雙休都是奢望、有多少人晚上11點還在拼命地加班。他才會明白現在的社會有多內卷、競爭有多激烈。現在的社會節奏,不是他一腳就能剎車甚至是踩停的。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