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2023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以下簡稱《供應計劃》)日前經市政府批準并發布實施。2023年,廣州市計劃安排建設用地供應總量3203公頃,比近五年年均計劃量(2211公頃)增加45%、年均實際供應量(2796公頃)高15%。
為優化土地供應結構、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今年的《供應計劃》重點突出四個政策導向: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素
(相關資料圖)
保障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用地
積極支撐“一區三城”科技創新軸及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帶等重點區域和重大產業平臺建設,著重安排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明珠灣起步區、白云新城等區域商服用地供應。大力支持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供應,著重安排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空港經濟區等區域工業用地供應。
充分保障實體經濟空間
精準引導產業用地供應
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強化制造業用地保障,降低制造業用地成本,著力打造廣州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持續組織小面積工業用地供應,加大新型產業用地供給保障力度。創新工業用地供應模式,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推行“標準地”供應,建立“標準地”控制指標體系。持續盤活工業園區“邊角料”地塊,鼓勵對工業園區邊角地、夾心地等分散低效的用地整合利用,與供應小面積工業用地有機結合,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
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
保障土地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全面落實一城一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合理確定住宅用地供應規模、時序和結構,重點引導住宅用地向中心城區、產業用地集中區域以及軌道交通沿線傾斜,保障住房剛性需求,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確保土地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提升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重點功能片區、產業集聚區等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適合配建區域的配建比例,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優化空間布局。
強化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促進高水平建設綠美廣州
科學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土地供應,統籌房地產開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實現有序、有機和有效更新。持續強化鄉村振興用地保障,積極支持各類農業農村發展用地,支持點狀建設用地供應、留用地兌現落地與鄉村振興項目有機結合。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優先供應批而未供用地和閑置土地,充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強化清潔能源、新型產業、軌道交通等綠色低碳型項目用地保障,積極落實綠色建筑建設要求,實現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供應計劃》著重對全年土地供應的總量、結構、布局和方式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
充足的住宅用地供應量是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有力保障。廣州市住宅用地供應量連續五年保持增長。2023年計劃安排90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8%,高于2022年實際供應量,比近五年年均供應量增長41%。
廣州市今年將按照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有關要求,全年分批次公布擬供商品住宅用地項目清單,科學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應時序。同時,《供應計劃》繼續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多主體、多渠道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滿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還將強化住宅用地高品質供給,優化土地供應環節對社區民生保障功能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
在產業用地方面,《供應計劃》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引導資源要素向重點區域重點產業聚焦,精準高效配置新增產業用地。安排各類產業用地104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33%,高于近五年年均供應量和2022年供應量。
其中商服用地190公頃,占計劃總量的6%,工礦倉儲用地85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27%。繼續安排多宗研發、商業商務、工業、交通樞紐等混合用地,推動土地綜合開發和復合利用。繼續推進彈性年期出讓、新型產業用地等土地開發利用方式,精準保障成長性高、發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微企業用地需求。
廣州堅持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鄉空間發展格局,持續推進城市能級提升。《供應計劃》安排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261公頃,占計劃總量的39%。九成以上位于花都、黃埔、南沙、從化、增城五個外圍區,持續優化外圍區域民生基礎設施。
《廣州市2023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已經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現向社會公布。宗地具體規劃指標和出讓條件以宗地出讓公告為準。凡對計劃供應的地塊有使用意向的單位或個人,可就供應計劃內地塊提出咨詢。
1、
廣州市2023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文稿
2、
廣州市2023年租賃住房用地供應計劃表
3、
廣州市2023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宗地表
4、
廣州市2023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宗地咨詢受理單位和聯系方式
來源: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THE END--
本刊法律顧問:廣東南國德賽律師事務所 謝炎燊、陳慧霞
本刊文章及圖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本刊發表文字、圖片作品并不代表本刊立場觀點/部分采用稿件因故無法聯系作者,如有侵權請移步后臺聯系刪除。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