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通過實施培育壯大經營主體等10項重點任務,開發具有“晉菜晉味”特色的預制菜產品,打造產業鏈條全、經營主體壯、創新能力強、品牌認知高、市場營銷優、帶動能力強的預制菜產業體系……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山西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提升山西“特”“優”農業的質量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具有山西特色和競爭優勢的預制菜產業健康發展。打造10個預制菜知名品牌預制菜產業是新發展階段催生的新業態,對優化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省預制菜加工銷售收入超過350億元,建設10個產值超億元預制菜產業鏈,培育20個預制菜示范企業,打造10個預制菜知名品牌。 《意見》提出預制菜產業的發展重點,以健康食品、功能食品為主要特征,按照即配、即烹、即熱、即食要求,加快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轉化。 其中,雜糧類。以小米、蕎麥、高粱、藜麥、紅蕓豆等特色雜糧為依托,開發即食小米粥、雜糧包、五谷雜糧粥、碗團、莜面栲栳栳等雜糧特色產品。 畜禽水產類。以豬雞牛羊等畜禽水產類資源為依托,開發晉汾白豬、晉南牛等地方特色品種肉食產品,分割肉、調理肉等冷凍食品,平遙牛肉、上黨驢肉等熟食肉,過油肉、羊湯羊雜、黃河大鯉魚等家庭菜肴和節慶大餐。 蔬菜類。以黃花、辣椒、番茄、香菇、胡蘿卜等蔬菜產品為依托,開發即配凈菜、脫水蔬菜、黃花醬、辣椒醬、番茄醬、醬泡菜等產品。 干鮮果類。以蘋果、梨、紅棗、核桃、沙棘等干鮮果品為依托,開發凍干果粥、紅棗核桃糊、沙棘湯、梨膏糖等產品。 主糧類。以小麥、馬鈴薯等主糧為依托,開發花饃、速凍水餃、刀削面、運城麻花、石頭餅、太谷餅、酸辣粉、馬鈴薯餅等產品。實施10項重點任務,開發預制菜品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加大預制菜產業鏈主企業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預制菜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提升原料供應能力。結合我省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產業布局,提升預制菜原料標準化、規模化供應能力。支持預制菜企業通過自建基地、合同訂單等方式,建設長期、穩定、優質的原料供應渠道。 推動園區化發展。鼓勵各地利用現有產業園區,通過優化整合、“騰籠換鳥”、合作開發等,新建改造一批預制菜產業園,推動預制菜產業鏈企業集中入園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完善冷鏈物流體系。加強生產預冷、低溫加工、冷鏈配送、冷凍保鮮和倉儲冷庫等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設置田頭前置倉、銷區前置倉,補齊預制菜產業首末端物流運輸的短板。 打造知名品牌。對接“有機旱作·晉品”“山西精品”等公用品牌,構建山西預制菜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公用品牌的品牌矩陣。挖掘預制菜品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鼓勵“老字號”傳統美食、特色名吃進行預制菜工業化改造。 拓寬市場營銷渠道。完善線上線下銷售網絡,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加強商超、農貿市場、餐飲企業、電商平臺等渠道建設。對接國內一線市場,設立預制菜體驗店、專營店、產品專區。 推動行業標準化發展。建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預制菜領域標準體系,鼓勵和支持有關企業、社會團體和研究機構加快研制預制菜領域的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預制菜檢驗標準發布實施后,組織開展預制菜食品抽檢,大力推進“合格證+追溯”管理“亮證”行動,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預制菜食品安全。 增強研發創新能力。挖掘開發地方特色美食。針對不同群體開發適應性產品,打造預制菜“大單品”;針對防災應急、戶外運動、露營野炊等需求開發場景化產品。 提高數字化水平。加快全程可追溯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整合預制菜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數字資源,提升供應鏈效率。開展預制菜工廠、車間、設備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挖掘保護預制菜產業中的農耕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文化賦能預制菜產業發展。在商業區、美食街、旅游景點、美麗鄉村建設一批預制菜體驗點,推進預制菜產業與休閑、旅游、文化、餐飲等產業深度融合。
山西晚報記者 薛建英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