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江 黃星雄)立秋剛過,養殖戶陳建榮的牛欄里又喜添一頭小牛犢。
(資料圖)
“截至今年8月上旬,買回來的母牛已經產了6頭牛犢,增收保守估計3萬多元。”陳建榮用秸稈喂好牛,又開起鏟車清理起牛糞。一時間,牛叫聲和機器轟鳴聲,匯成一曲奏鳴曲在寧靜的山村響起。
剛出生不久的牛犢。 岑海忠 攝
陳建榮是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三圣村板魯屯村民,也是該屯的隊長。今年來,他積極響應縣里實施的“萬牛進農家”行動,引進代孕母牛進行養殖,現在牛欄存欄21頭,還計劃擴大到30頭以上的規模。
要想富,養牛是條路。“我們有豐富的蔗葉、玉米秸稈等資源,養牛又有政策扶持和技術保障,可以大顯身手。”陳建榮底氣十足地說,在他的帶動下,板魯屯已有另外2戶農戶也建起牛棚養起牛來。
去年以來,龍州縣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出臺加快“百千萬”戶養牛產業發展助力興邊富民行動實施方案和扶持辦法,著力推動“萬牛進農家”,引導和鼓勵全縣農戶大力發展養牛產業,加快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支持母牛擴繁增量、支持養殖欄舍建設、提供養牛貸款貼息、加大養殖保險補貼……隨著各項養牛扶持政策實施落地,自此,“萬牛進農家”在全縣全面鋪開。
好料喂好牛。在位于上龍鄉的龍州縣亮劍生態牧業專業合作社養牛基地,一頭頭毛色光亮、膘肥體壯的摩拉品種的能繁母牛悠然地嚼食著草料。
村民在養牛合作社里加工秸稈。 岑海忠 攝
“我們不僅要做大秸稈加工,也要在養牛產業上發揮培育示范、輻射帶動和服務作用。”合作社負責人韋海忠說,他們通過收購甘蔗尾葉、吸納務工等方式拓寬群眾收入,同時租賃場地也為當地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帶動周邊群眾養牛。
“在合作社平時就是做喂牛、種草、種玉米等工作,每月除了包吃包住,還有月工資3000元及‘五險’。掌握養牛技術和管理后,將來自己也要養牛,自己發展產業。”脫貧戶周時光已在亮劍生態牧業專業合作社務工數個月,說起養牛,周時光眼里充滿了期待。
走進金龍鎮立丑村養牛合作社的養牛基地,今年4月份建設的牛棚寬敞明亮,合作社負責人廖吉興正在把采收回來的象草一捆捆地放進秸稈粉碎機進行加工和存儲,另一名村民在喂牛,50頭西門塔爾牛吃得正歡。
而養牛基地周邊,200畝龍須菜長勢良好。“龍須菜全身是寶,藥食同用。我們一邊發展養牛,同時利用牛糞還田發展龍須菜產業,實現種養結合、多渠道增收致富的目標。”廖吉興介紹說,目前合作社產業覆蓋全屯53戶209人,其中脫貧戶14戶62人。
這是龍州縣在發展養牛產業中,有效把牛糞變廢為寶的又一個生動實踐。
牛棚里的牛在吃青飼料。 岑海忠 攝
據介紹,龍州縣圍繞養殖產生的大量牛糞,通過把糞污制肥還田利用,推動種養業結合,促進一二三產有效融合發展,逐漸形成“秸稈+養牛+制肥”生態環保循環產業鏈,為全縣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提供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藏牛于戶,養牛致富。”為加快推進養牛產業,今年龍州縣還探索推廣農戶自投自養和村建戶養的庭院養牛模式,計劃在全縣建設150個庭院養牛項目試點,通過母牛擴繁增量、試點孵化的辦法,以點帶面推動全縣牛產業發展。
據了解,農戶自投自養模式即推廣每戶養殖10頭母牛,農戶自建牛棚、自購設備、自行收儲農作物秸稈,通過龍頭企業合作帶動,結合支持母牛擴繁增量、欄舍新(擴)建、貸款貼息、養殖保險等政策措施進行扶持發展;村建戶養模式即結合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及龍頭企業的合作帶動作用,利用銜接資金發展養牛產業,推廣每戶養殖30頭母牛。通過銜接資金投資建設牛棚和購買設備等,鄉鎮負責選擇養殖點、養殖戶,試點投入使用后養殖戶按照協議繳納村集體租金。
有保障、能發展、能致富的養牛舉措為全縣牛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和活力。
據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縣肉牛出欄萬頭,存欄萬頭,累計新增養牛2000多頭,意向發展養牛農戶460多戶、養牛4800多頭,農戶養牛情緒高漲,“養牛致富”邁出堅實步伐。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全力抓好‘萬牛進農家’工作,推動養牛產業成為富民產業。”龍州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孔德華表示。(完)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