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在路邊隨處都可欣賞荷花,再捧一個鮮綠色的蓮蓬,剝一個蓮子,滿嘴都是清甜的味道,這是柳城人的夏日儀式感。
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蘇軾的這首《蓮》所描述的情景,正在宣蓮蓮農身上上演著,柳城畬族鎮是中國三大名蓮——“宣蓮”的主產區,清晨攀折池中的荷花,隨后便剝出蓬內蓮子,蓮子有著露水的風味,月色的清香。
暑假剝蓮子是很多武義80、90后兒時難忘的回憶。
8月16日,在武義縣柳城畬族鎮祝村文化禮堂內,一場別開生面的剝蓮子比賽精彩上演著,這場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體會到父母兒時的生活,也學會了傳統剝蓮通芯的手藝。
“讓孩子們感受勞動的快樂,也讓他們更懂宣蓮。”該鎮祝村文藝村長陳菲麗說,兒時的夏天常來柳城幫親戚剝蓮子,品嘗這鮮甜的味道,可是件美滋滋的快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如今大部分村民或外出經商或移居縣城,蓮農也大多采用機器剝衣通芯,傳統手工剝蓮通芯方式非常少見。由此,她萌生出了剝蓮子比賽的想法,邀請村里的孩子手工剝蓮通芯體會傳統宣蓮加工手藝。
沒想到活動通知在村民微信群中一經發出,便得到熱烈的回應,很多居住在縣城的祝村人也要回村參加,讓孩子體會兒時剝蓮樂趣。
更讓陳菲麗意想不到的是,在得知村里舉辦這項比賽后,租種在村里種植葡萄的外地人張志成主動將葡萄作為獎品贈送給村里。
在祝村文化禮堂的比賽現場,村民先將蓮子投入一個寬約7~8厘米,長約20厘米的細長條機器中,這個機器的底部出口處安裝有薄薄的刀片,凡是“路過”的蓮子都要挨上一刀。這一刀讓蓮子外面較硬的青綠色外殼從中間被劃開一道整齊的切口,孩子們一一拿著小籃子接到250g割口后的蓮子準備參賽。
一聲令下,孩子們開動了雙手,在機器的加持下,播下蓮子綠色的外衣非常容易,但去掉緊粘在蓮子身上的一層白膜,就花費工夫的了,用手輕輕地揉搓,小心翼翼地剝離,一掂一撕,一層半透明的白膜就被剝開,新鮮蓮子才算是露出“廬山真面目”。還有些嘴饞的小孩沒忍住,直接把新鮮蓮子丟進嘴里,就算還沒有去掉蓮心,那蓮子的清甜也是令人回味。
“沒想到他們能這么認真的剝蓮子,起初我還擔心孩子們坐不住。”陳菲麗說,參與的20余名孩子中,一半是居住在村外的,更遠的有杭州、金華、紹興等地,最快的孩子用了40分鐘便將250g的蓮子剝好,其他參賽的孩子也堅持到底將蓮子全部剝完,家長們在旁邊看著說著、笑著、回憶著……
“真是通過文化活動凝聚了人心。”祝村黨支部書記梁益平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該村在鎮里的支持下,文藝村長不停地開動腦子,想點子,想辦法,各項文化活動層出不窮,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成為村民們加強聯系,凝聚人心的紐帶,實現了通過文化軟實力激發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力。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浙江省武義縣委宣傳部指導,武義縣柳城畬族鎮主辦,以“巧手蓮心迎亞運”為主題,旨在豐富柳城畬族鎮農村文化禮堂活動,接下來該鎮還將在該鎮云溪村文化禮堂、荷豐村文化禮堂、金湖源村文化禮堂、華塘村文化禮堂、周處村文化禮堂舉辦類似活動,不斷延伸文化禮堂的外延。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