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尹海平 朱龍華
宅基地改革試點以來,永豐縣堅持探索鄉村治理新途徑,秉持“一個理念”、創新“一個模式”、用活“一個載體”,聚優勢、補短板,加快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宅基地管理實現“共謀、共建、共管、共享”。
秉持“一個理念”,“謀”宅基地流轉。堅持黨建引領縱深推進黨建元素延伸,實現黨組織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結合縣域地理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以農民“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為出發點,堅持政府主導,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村民代表積極參與討論宅基地重大事項,選優配強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黨員交叉任職理事會成員,賦予理事會退地、管地、用地、批地職能,推動宅基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
創新“一個模式”,“謀”宅基地盤活。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做好資源盤活“四篇文章”。在“退”上求突破,堅持有償退出和無償騰退、有償使用并舉,結合危舊房整治,鎖定存量,杜絕增量,探索拆除復墾、村內轉讓、收回利用等方法,增加宅基地用地空間,解決好無地可用的問題,退出宅基地207萬平方米;在“治”上建長效,按照邊拆除、邊整理、邊利用原則,以治亂搭、亂占、亂建為重點,全面進行村莊整治,打造“四小園”3562個;在“管”上強規范,建立宅基地基礎信息“一張圖”、業務管理“一條鏈”、監測監管“一張網”、綜合利用“一中心”的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推動宅基地規劃、申請、審批、使用、監管、查詢、登記全流程數字化,實現宅基地申請審批“掌上辦”;在“用”上出效益,探索集體托管、城鄉融合、鄉賢助力、合作社促進、入市經營5種發展模式,堅持發展民宿產業、挖掘鄉愁文化、服務農業發展、整治復墾利用4條盤活路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鄉村富民產業,盤活騰退宅基地2659宗28.7萬平方米,探索出一條“以治促改、以改促發展”的農村宅基地改革新路子。
用活“一個載體”,“謀”宅基地管理。探索“小組自治”微自治形式,全員參與宅改,村集體決策充分體現村民民意。在黨組織引領下,按照“一房管一房”職責分工組建村民理事會,激發鄉賢的深度參與,實現“村民事由村民議”的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村民說事”平臺,讓群眾自己“主事、議事、辦事、評事”,形成管理、決策、治理、評議全閉環;建強“四支隊伍”,促管理下沉網格,選派36名縣級指導員、66名鄉鎮專管員、256名村協管員、1944名組網格員全部下沉到村級網格提供服務,有效保障了“資源沉入到網格、問題化解在網格”,化解歷史遺留問題19270宗;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治理,完善“三清單+一平臺”工作模式,建立黨建工作清單、權力服務清單、監督履職正負清單,搭建縣、鄉、村一體聯通的“互聯網+村級小微權力”全透明監督平臺,通過實行清單制管理、再造工作流程、規范權力運行、強化全過程管控,保障宅基地改革順利進行。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